战胜贫困,我们共同寻找那个“箱子”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左娜
新浪微博上曾出现过一张引发国民大讨论的漫画。
三位场外观众都想观看球赛,每人脚下都垫着箱子。在左边的高个子眼里,球场一览无余,中间的女生刚刚好,而右边的小朋友即使站在箱子上也什么都看不到。在提名为“正义”的图画里,高个子脚下的箱子被垫在了小朋友的脚下,这下无论高矮,三人都可以在同一水平线上看球了。
在中国,一场关于扶贫脱贫的攻坚战正是对“正义”的精准注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脱贫一直是习
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工作之一。每到一个地方调研,他总不忘到贫困村、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走访。
在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党和政府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这就是要为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同胞,那些深陷贫困、疾病、失学中的同胞再垫上一只“箱子”,让他们和其他中国人一起欣赏“小康线”内的美丽风景。
2016年12月27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在2016年,中国有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
这场与贫困的鏖战,中国已经坚守了30多年。我国从1986年就启动了大规模减贫计划,2013—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4.5%。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亮丽成绩单的背后,是千万困难百姓喜迎美好未来的笑脸。未来,中国向贫困下了决战书。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计划到2020年实现现存贫困人口,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智慧和耀眼的成就赢得世界点赞。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作出的努力”。
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有这么一批外国专家、国际人才,选择了与中国同行,把自己的事业扎根在了中国。
在扶贫第一线,他们有的是见证者,把中国的扶贫故事讲述给世界;有的是实践者,用专业知识技术为需要帮助的人找到了“致富之路”;有的是创新者,把最新的经验、模式带到了前线,打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扶贫始终是我最关注的领域之一。”《中国日报》的美籍记者聂子瑞(ErikNillson)是201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在华的十余年间,他一直工作在新闻采编第一线,走遍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他多次深入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在玉树还发起了一个志愿者扶贫组织。李克强总理称赞他“不仅用笔、用嘴介绍中国,也在用行动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我经常到中国的偏远地区采访,行程踏遍了绝大多数的省份。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中国如何治理贫困,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却不为外界熟知的成就。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如此多的人脱离贫困,这理应成为回答‘何为中国’的最佳答案之一。”2017年1月20日,聂子瑞在李克强总理与外国专家的座谈会中如是说。未来,他的目标是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
曾经“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之一,但这里却让加拿大植物病害防治专家亚仕都博士一见倾心。从1997年开始,他在十年间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到定西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在种植土豆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教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种植户识别土豆病虫害、控制温度和湿度,以及如何使用种薯等,据不完全统计,经他专门培训的当地科研推广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达500多人次。在他的帮助下,定西建立了甘肃省第一家马铃薯病毒检测实验室,引进了脱毒种薯快繁技术,解决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如营养液配方、栽培基质配方、质量检测标准......将定西百姓曾经的“救命薯”“温饱薯”,打造成定西的“脱贫薯”“致富薯”。2007年,亚仕都因对定西土豆产业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德国人萨布瑞亚·田贝肯(SabriyeTenberken)是一位盲人,也是西藏盲童学校的创始人,在西藏生活近20年,从最初骑着马走170公里找到6个盲童,创立“盲人无国界”(BrailleWithoutBorders,以下简称BWB),到今天在西藏、印度开设若干家覆盖幼儿、学前和技能教育的综合机构,萨布瑞亚和丈夫保罗带领团队,帮助盲童获得生活的知识、技能。截至2013年年末,BWB在西藏帮助并培养了约200名盲人,其中约150人从拉萨BWB盲文预备学校毕业,60余人在日喀则的农场学习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
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美国男孩儿Sam和Andrew则为中国乡村的孩子们卖起公益眼镜。早在2010年,两个美国男孩儿来到云南偏远山区支教,他们发现在落后的山区根本没有条件让孩子们去医院定期检查视力,家长们还存有“戴了眼镜就再也摘不掉了”之类的错误观点,很多孩子的近视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失学。2012年,他们创办了“点亮眼睛”公益组织,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提供免费的视力检查和健康教育,免费配制近视眼镜。截至2016年的4年里已经为超过11万的云南贫困学生进行免费的视力检查,无偿为有需要的学生配制1.6万副眼镜。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Sam还创立公益潮牌眼镜Mantra,并引入美国成熟的“买一捐一”的创新公益模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首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星星雨”的志愿者、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米歇尔·吉布尔,创建“彩线云南”扶贫工程的丹麦人胡兰君,创建牦牛绒手工品牌Norlha为藏区打开自立谋生方式的美国人益西德成,在中国公益行医20余年,成为3000位乡村医生“导师”的非洲马里人迪亚拉......这些人被称为“老外”,但却把公益踏踏实实地做在了中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扶贫中,为中国各个地区、不同的贫困群体带来了“国际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和中国同行行进在战胜贫困的路上。
《中国日报》高级记者聂子瑞深入扶贫一线采访报道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力量如何帮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扶贫成就。
美国小伙儿潘勋卓起初让我们不解,一个前途大好的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为何退学来到中国?在看到他创办的“美丽中国”乡村支教项目中那些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后,我们找到了答案。
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让我们看到了艾滋病孤儿们的坚强和希望。艾滋病带走了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多因卖血感染艾滋病),杜聪却给他们带去了自信和尊严。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华尔街工作的“银行家”,用教育和社会企业让受艾滋病家庭遗孤有尊严地成长、成才。
本期特别策划讲述的这三个扶贫故事,只是沧海一粟,却是大海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中最美的华章。
为了寻找到那只“箱子”,他们远道而来,与我们一起在战胜贫困——这个全球性问题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定会收获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8期,
责任编辑:左娜)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引智中国
责任编辑:张贺彦